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老师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物故事 -> 老师 -> 正文

蔡熙乾:知海觅渡 沧浪踏歌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9 点击数:

  

【人物名片】

蔡熙乾,威尼斯37266经济学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2015年受邀回到母校任威尼斯37266经济研究所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副教授,研究兴趣为劳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等。迄今在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世界经济》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象牙塔里的自由乐土

谈起对经济学的热爱之源,蔡老师说到:“我对历史、经济、人们的行为都很感兴趣,经济学让我掌握了一套分析方法,可以让我去研究所有我感兴趣的题目。”经济学的这种“自由”特质,让涉猎广泛的蔡老师不必为自己的知识设立边界,从个人行为到历史事件,都在蔡老师的研究范围之内。

蔡熙乾的第一篇文章着眼于一个看似矛盾的性别差异现象——虽然女性的高等教育率早已上升至和男性同一水准,社会高管中女性的比率仍然较低。蔡老师等几位学者选择从男女生的高考成绩和质检成绩对比为切入点,发现这很可能是因为女性在竞争压力下更容易有失常发挥。“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我们试图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作出新的阐释,而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找到了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高考。前人做的研究更多是找来实验对象让他们模拟测试,这样得出的数据其实跟真实情况还是有差别的,因为实验对象感受到的压力较小。”

这篇蔡熙乾与清华大学陆毅、新加坡国立大学Jessica Pan、钟松发教授合作撰写的名为“Gender Gap under Pressure: Evidence from China’s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的论文后来在经济学百年期刊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上发表,该刊物主要刊载实证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文章。在这样一个关注度颇高的话题中,蔡老师仍然做出了自己的创新点,对前人理论作出了有益补充,可谓是学术生涯的一个不错的开端。

从此开始,蔡熙乾开启了自己以经济学为工具探索社会问题的学术之旅。

 

另辟蹊径 锋芒初露

博士毕业刚刚两三年,蔡熙乾已凭借几篇论文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蔡老师为一作的“Recover Overnight? Work Interruption and Worker Productivity”一文近日已在国际顶级期刊Management Science上发表,并被期刊主编David Simchi-Levi教授推介为本期亮点文章。该文主要从一个计件计薪的工厂数据入手,探究工作中断对工人随后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将应用推及到制造业之外的劳动中断的后果。

这篇佳作可谓是一大“偶来收获”,蔡老师到该工厂调研本是为了另一个课题收集数据,在发现工厂恰好有机器损坏和工人劳动效率的详细数据之后,蔡老师联想起好友钟松教授曾给自己介绍过的参照依赖(Reference Dependence)理论,于是格外留意了这一串与自己原本的调查目的无关的数据。蔡老师介绍道:“工作干扰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学者在科研时收到邮件打断工作、公司职员工作时被社交软件干扰等等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我们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就在于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精确量化的数据来衡量工作效率的变化,这要得益于这个工厂正好是按件计薪的——工作效率、工作中断时间等等数据都非常精确。”检验完数据之后,蔡老师与合作者发现工厂的数据并不支持参照依赖理论。事实与理论的相悖,引起了蔡老师与合作者的研究兴趣,他们开始探究工作中断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这才有了后来这一篇为主编David铭心激赏的文章。

正因为脑海里总有一些“理论储存”,每当读新闻、看杂志的时候,蔡老师总能从一位经济学人的角度发现值得挖掘的“矿藏”。蔡老师的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正与种种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一个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的交叉领域,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在于能让种种人类行为、社会现象为经济学这一套强大的工具所解释。“其实我的领域里很多问题都是心理学家首先发现的,但原先的解释往往缺少大样本、不够严谨,这时候经济学作为一种严谨的分析工具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蔡老师如是说。

在厦大,受益于同事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蔡熙乾也在同其他老师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与同僚的交流,亦是蔡老师科研取材的来源。生活中的科研灵感无时不在迸发,蔡老师也常常遇到好几个课题同时进行的棘手状况。这时,他就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规划,以一周为单位挨个攻坚。“兴趣”是蔡老师科研灵感的源头活水。读文献、看新闻、拓展前人的研究,都是蔡熙乾寻找素材的好方法。

 

科研之外的“最佳教师”

加入厦大经院&WISE不过三年,蔡熙乾老师就在教学领域取得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上学期,老师教授的三门课程——双学位的微观经济学、论文写作指导;研究生的劳动经济学——全都获得了学院评出的“最佳教师奖”。面对不同的课程、不同背景和学习阶段的学生,蔡老师总会找到自己的独特方法。

在研究生的劳动经济学课程中,蔡老师选择“授人与渔”,将自己科研选题时的技巧教给学生。他会选几篇top 5期刊中的文章让学生去读,然后让大家上台presentation,分析课堂上介绍的实证分析方法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对该文章拓展研究的思路。为了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蔡老师会要求他们写出一个拓展研究计划,用什么数据、用什么方法、意义和创新点都一一列出。

对于背景不一的双学位学生,蔡老师则选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抽象概念。比如“均衡”这个抽象的经济学概念,蔡老师会用超市排队的例子来生动讲解——超市的几个收银台队伍长短总是差不多,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最优决策”,所以达到了总体的均衡。

在偏重实用的论文指导课中,蔡老师主要教授大家论文写作的选题和数据处理方法。如何从新闻和文献中拓展课题,如何用stata处理数据和展示结果,如何进行论文答辩。正是因为从课程目的、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蔡老师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论”,从而在每一门课中都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经济学训练。同时,与学生的交流往往促使蔡老师去思考自己从未考虑到的问题细节,这对磨炼他的科研严谨度也大有裨益。

谈起未来,蔡老师将更多的愿望寄托在研究成果上。相信这位在学术界锋芒初露的青年菁英,能继续以他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将一腔对学术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怀,融入到每一次充满挑战的研究当中。

(威尼斯37266本科生 陈丹冉 罗雨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