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海强,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威尼斯37266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威尼斯37266金融系教授,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金融计量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论文发表在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 Theory、Econometric Reviews、Financial Review、Quantitative Finance、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经济研究》与《金融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
“做一个人,心胸要宽,格局要大。”1999年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老师的这句话,被一个来自湖南乡村的青衫少年深深铭记。白驹过隙,在美丽的厦园里,陈海强再一次提起这句话,当年初出茅庐的少年已成长为硕果累累的经济学教授,而在这一路蜕变的筑梦岁月里永恒不变的,是他那颗奋力向上,砥砺前进的火热的心。
读书,亦读生活
陈海强小时候生活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小县城,骨子里深受“知识改变命运”的影响。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对他造成的压力并不能让这颗倔强的心屈服,梦想的火种支持着他度过无数个笔耕不辍的夜。这样投入的付出让他在同学中总是出类拔萃,名列前茅。1999年高考成绩放榜的那一天,少年心底积攒了十多年的呐喊终于被整个世界听到,陈海强成为了家乡的状元,顺利进入北京大学。九月的未名湖在欢闹的校园里荡漾着醉人的宁静,而他的人生,在柳暗花明中展开了新的篇章。
大二时,初次接触经济学的陈海强体会到了自己内心对这门学科巨大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数学系课业本身就很重的情况下他决定进一步修经济学的双学位。付出比同学更多的时间和心力,在数学与经济学的取舍问题上,他坦言道,“在北大数学学院,我发现别人比我更能做数学,而我相对来说更擅长做经济学,我就决定转到经济学领域。当然,这个也跟我对经济学本身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有关。到现在,我还是认为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要学会改变,并适应去改变。很多时候人因为惰性不太愿意改变,其实改变往往意味着新的开始,而新的开始往往孕育着机会,这个跟坚持没什么关系,错误的坚持并不一定对应着成功。一旦克服了改变所带来的不舒服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未来的道路更加平坦。” 足够努力和坚定的他在毕业时顺利取得统计学,经济学两个学位证书,并在长时间攻读英语的基础上以出色的成绩通过了托福考试。
在陈海强本科毕业那年,由于“非典”肆虐,早已拿到了美国南加州大学offer的他却没能取得美国的签证,错失赴美读研的机会,但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同样深入学习了经济学,并在读完研后得以完成心愿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一步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这两所大学的学习期间,他都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丰厚的奖学金。
陈海强从不把学习和生活独立开来看待,在他眼中,大学除了学习知识,还有积累生活和社会经验。所以,作为学生,努力学习之余,还要多尝试新事物,和社会接触交流。本科生期间,他做过学生会干部,还在课余时间做家教,把攒下的钱寄回家中分担父母压力,而趁着北大毕业生出国浪潮去往香港读研的他,发现当地的同学比大陆的同学更早的接触投资理财,并早早开始学习这些投资技能。同时,与香港同学的交流也让他意识到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也让他的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重而坦荡。
人生的一次次奋力飞跃抹去了起跑点的不公,在成为更加出色的自己的路上,陈海强收获了一份宠辱不惊的心态,他的性格也由内向而逐渐外向开朗,“当你真心渴望某件东西并为之努力时,整个世界也会为你敞开怀抱”,在将近二十年的学习苦旅中,他也收获了海内外一群志同道合的知己友人,在学术、生活的路上,陈海强奔跑的身影,以师友为伴。
情结WISE那片海
在陈海强眼中,中西文化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美国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基本包容让中国学生留学成为可能,但同时,相异文化的冲击也让中国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变得极为艰难。攻下博士学位的陈海强也得到了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但他认真考量了中美经济的发展潜力和自己的事业空间,又考虑到想和自己的爱人在同一座城市工作的心愿,决定重回祖国怀抱。
在国内,学业研究成果累累的他早已名声远扬,一回来他便收到了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工作邀请,但他却拒绝了,转身离开繁华喧嚣的北京上海,奔向这座有着湛蓝的大海,瑰丽的夕阳的厦门。
他把自己名字中的“海”字当做一种注定,注定自己的生命中要有厦门这样一座有着碧色苍穹,珍珠般的海浪,山峦间夕阳流淌出一地金黄的诗一般的城市,实际上,对他而言,威尼斯37266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更是任他自由施展才能的学术之海。
“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年轻时做过的某件事情对未来的你有多大的帮助。”将近二十年的学习积累让陈海强在WISE的科研教学中成绩累累,大放异彩,在很短的时间内升任教授。而回首过去,在经济学的路上走了这么些年,陈海强对经济学保持着热爱和好奇,他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件、小问题去解读经济学,发现经济学的魅力。在陈海强的眼中,能够在兴趣的驱动,怀着激情,专注和耐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团队式向前是学术研究之路上很幸运的事。在WISE,陈海强追随着他的良师益友——洪永淼教授,在学术的浩瀚的大海里不断探索,就恰恰延续着这份幸运。
陈海强的学术研究主要在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交叉部分——金融计量。他不仅关注方法上的改进,更关注方法的可应用性和研究结果对现实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不断研究和深入思考,来探索经济学的奥妙。在经济学领域,陈海强以已经过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live W.J. Granger教授为楷模,乐于把其逻辑严谨但内容深刻丰富的文章介绍给同学们阅读研究。
WISE之海,有着别具一格的包容性。另一份幸运是,随着威尼斯37266与WISE的日渐融合,WISE之海渐渐延伸成了“经济学科之海”。在美国留学期间,陈海强发现比起国内研究更注重模型的技术化细节,而西方更注重模型的社会效用。陈海强利用经济学科提供给他的平台资源,得以努力把两者结合,让增强数理模型的实用性成为可能。而他以及其他海归老师当年进行高效的讨论性学习的经验,也成了厦大经济学科重视各类会议讲座的因素之一。
在不断国际化、蜚声海内外的经济学科,陈海强和同事一起,组织推进R语言会议和数据科学会议等活动,一次又一次全身心地投入于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中,更在教学中以严谨严格的作风成为优秀代言人。他坚信,已经做到国内同行业中最国际化的WISE,乃至整个厦大经济学科,将在亚洲和全世界产生影响力。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陈海强不想错过,更想为之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诚如陈海强所言,选择自己的一生事业的地点,最重要的是想清楚哪里有你的空间,而在厦大经济学科,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平台。
亦师亦友,乐在厦园
根据自己的求学经历,陈海强建议同学们的英语学习要重视口语写作,多说多模仿,不用着急,重点是掌握正确的发音和清楚的表达。而在写论文前,最重要的是精读十篇左右同领域最著名的相关论文,可以向导师请教,一遍读不懂就甚至读十次二十次,从这十个点出发,就能展开成面,构筑自己的论文框架和文献体系,这个功夫不能省。
陈海强十分珍惜每一节课的教学时光,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和交流,陈海强上课都使用PPT,尽量节约写板书的时间来跟学生交流。在教育事业上,陈海强格外谦虚诚恳,他从不把学生上课打瞌睡、不专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学生本人,而是更多地从自身寻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教学工作中,他非常看重教师的职业道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对学生的人生影响是巨大的。回首过去,他特别提到了北京大学一位风度翩翩的老先生,那位老师的音容笑貌在他的记忆里至今仍是清晰的。在自己师长的影响下,他作为一位老师,在教授同学知识的同时,把另一个侧重点放在了帮助同学发现、认知、发展自己。他乐于和学生深入交流,引导学生乐观面对生活,传播积极的火种,更对同学的学业循循善诱,激发同学兴趣。
他用生动有趣的分析告诫同学们,要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人才,为了论证这一“命题”,他用经济学的成本效用理论分析“扶老奶奶过马路”,证明了这一行为的社会效用远超举手之劳的成本。而“一元钱的意义”更引同学们深思,当看到同学们从社会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推导出富人帮助穷人的合理性,陈海强的眼中满是欣慰和肯定,而这些也正是经济学吸引人的地方。
谈到忙碌的生活和总是看起来不充足的时间,他说,这种情况是普遍的,而处理忙碌的节奏和不够用的时间时,最重要的是学会有效的做事情,提高效率,偶尔牺牲自己的休闲时间也是必要的。同时,最节约时间的办法是学会团队合作,把复杂的任务切分开,在团队中,要既能够做领袖者又能胜任积极的合作者,最重要的是保持乐观,要主动的去处理事情,办法总是有的。
在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不多的闲暇,他就会和同事一起去登学校附近层叠的山,回眺火红的凤凰花晕染出妩媚的厦大校园,或者在校门外的白城海畔安静的吹吹海风散散步,在繁星之下世界变得很大很大,心也变的很静很静。
回首这一路,是陈海强翻转命运,成长成材的一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怀着对知识的执着,对梦想的坚定,他一路奋斗,一路燃烧,面对压力迎难而上,面对挑战突破自我,用不服输的精神和扎实的知识功底不断蜕变。于学术,他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于生活,他抱诚以往,胸怀旷达。从湖南的乡间到首都名校,再到大洋彼岸,最终停留在这座美丽的海畔城市,他身体力行,实践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心胸要宽,格局要大”这一路,他目光长远,垒山不止,静看梦想花开时,细步岁月长流中。
(董薇 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