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郭鹏辉,男,1982年出生于福建南安。经济学博士、威尼斯37266统计系助理教授。2003年9月-2006年6月在威尼斯37266计划统计系数量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考入该系统计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6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旋留校任教。
郭鹏辉老师主要从事宏观数量与统计经济分析、空间计量经济学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目前承担《计量经济学》、《应用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本、硕课程的教学。任教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迄今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威尼斯37266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CSSCI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
求索承师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每个人心中都有可以称之为偶像或是标杆的人,对于郭鹏辉来说,这份仰慕之情给了自己攻读硕、博期间的指导老师,这也是郭鹏辉情定经济学,不断攀登学术高峰的动力。
在厦大的求学道路上,郭鹏辉遇到许多的前辈名师,从他们身上,郭鹏辉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教益,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硕士与博士期间指导他的钱争鸣教授。钱教授在数量经济学、国民大核算等领域都颇有影响,但最为郭鹏辉佩服的,还是钱教授对待学术的热情。郭鹏辉告诉我们,钱教授致力于学术研究,虽然已经到了不需要再证明自己的阶段,但其学术活力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年轻人,近年来仍屡有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郭鹏辉表示,这种饱满的学术热情也感染了自己,激励自己不断攀援学术的险峰。
除此之外,钱争鸣教授的谆谆教导与严格要求也令他受益颇深,帮助他更早地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并且走得很好。在导师的帮助和严格要求下,郭鹏辉硕士生阶段就陆续发表专业论文。谈及研二就在一类核心刊物上发表的《世界油价变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数量分析》一文,郭鹏辉说,“这篇论文之所以能够完成并顺利发表,完全是因为钱老师。一开始自己的想法非常模糊,甚至不知道从何着手。钱老师提供了翔实的建议和指导,帮助自己挖掘进一步写作的空间,还提出了一系列修改的意见,几乎是‘手把手’式的教导,完完全全地发挥了我理想中导师的真正作用。”从此开始,郭鹏辉追随着导师的步伐,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术道路。
深蒙拥有一个好导师之惠,郭鹏辉对导师之于学生的意义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并立志也成为一个真正的“导师”。“当学生刚开始想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时候,谁能够站出来给个方向或建议、谁能够站出来做些评判、谁能够站出来鼓励并支持自己呢?似乎唯有导师。有了导师的肯定,才能走得下去,否则心里将是忐忑不安的。”对于同学们在研究生期间所面临的不安和迷惘,郭鹏辉感同身受,而在迷惘中他曾经拥有一位好导师为自己授业解惑,因此他期待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位这样的导师,为学生拨云见日。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他也建议同学们主动保持与导师的密切联系。以论文写作为例,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选定题目的大方向之后,就应该及时与导师沟通分析各个方向的特点,如此才能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与前沿热点做进一步的筛选。
培养90后的80后
想做一位好导师不容易,想获得同学的认可更谈何容易,但郭鹏辉有自己的独门秘籍。作为一名“80后”,郭鹏辉与学生有不少共同语言,年龄上的认知拉近了他与同学们的距离,可谓是“先天优势”。
课堂上的郭鹏辉总是带着笑容,亲切如同邻家兄长。虽然科研时间有时会因为教学而变得紧张,他还是颇为享受教研相长的过程——“永远和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群体在一起,老得不会那么快。”为了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学生接受自己,郭鹏辉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追踪新信息,乃至关注一些“八卦”。这充分调剂了科研之余疲惫的身心。同时,和学生“打成一片”,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为他带来了教育方式的转变,再没有死板、填鸭式的教育或是说一不二、绝对主导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更为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说,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让他的心态更加开放自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郭鹏辉的课堂上,“不仅是老师教学生,学生也在影响着老师。”
除此之外,在对自己教导的研究生的培养上,郭鹏辉最强调的原则是“尊重”。他认为,不同于本科阶段重在夯实基础、按部就班的教学,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本科生的培养是“老师主导”,研究生的培养则是“老师引导”。因此他不照本宣科,不指定教材,在利用讲义做适当的延伸之后,就转入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充分释放学生的潜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郭鹏辉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无论是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还是入职工作,郭鹏辉都不会去干涉他们的选择;他只希望能够督导学生在这一阶段走好自己的路,为他们实现理想提供有力的支持。比较特别是,在和学生交流人生经验的过程中,比起成功的经验,他更愿意与学生分享失败的教训。他说,他不是告诉同学们应该走哪一条路,而是告诉同学可以不走哪一条路。前方的道路复杂难辨,他希望能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同学们少做无用功、少走弯路,同时又不愿意束缚了同学们对未来的想象。
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教师,郭鹏辉面对着众多“90后”的学生。对于“90后”,他认为,如同“80后”逐渐成为社会生力军一样,他们也将出色地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他看来,“90后”的同学们自立、自强、有个性,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清晰而明确的规划,甚至要比起同时期的自己更有主见:“由于刚从封闭的高中生活进入了大学这片开放的新天地,所以当年的我懵懵懂懂又迷迷糊糊。而现在的‘90后’对大学生活并不会感到太新奇,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枯燥”课程的“艺术”传授
郭鹏辉主要从事宏观数量与统计经济分析、空间计量经济学等方向的教学研究工作,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经济学定量分析与数理化不是未来的趋势——这正是当下的趋势。”郭鹏辉如是说,一方面,我们需要为描述性的经济理论构建更加坚实的数理基础,另一方面,学科的发展也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中归纳出具体可靠的量化结论。
鉴于对经济学发展趋势的认识,郭鹏辉建议有心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们及早打好数理基础:“数理作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奠基石’与‘地基’,能够决定未来个人学术发展的高度。数理基础越为坚实,将来开展研究才能举重若轻,否则很有可能磕磕碰碰,步履蹒跚。”他特别鼓励一些对经院教改后推行的高级课程感到畏惧的同学迎难而上,抓紧时间巩固数学基础——克服这个无法回避的障碍之后,未来将是一马平川,一片坦途。
对于讲授《计量经济学》、《应用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这类课程的艰涩,郭鹏辉丝毫没打算加以“粉饰”:“计量理论很抽象,也很‘枯燥’。我上的课程基本上都很‘枯燥’。”不同于课程报告或演讲,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阅历或便给的口才消除本身内容的无趣,计量理论这类课程带着与生俱来的抽象性。从教学者的角度,他尽量将知识点梳理得更加有条理,同时结合有故事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理论投射到实践中的缤纷多彩,但是数学公式始终是一门理论基础课不能回避的内容,只有同学们调整好心态,致力于去感受公式背后层层递进的逻辑和所指向的变化万千的现实,才能看到“枯燥”中潜藏的“艺术性”。
对于计量经济学中理论与实用二者的关系,郭鹏辉认为,两者均不可偏废。因此在教学中,郭鹏辉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本科生的教学中,他要求学生至少掌握具有图形界面的数据分析软件如Eviews,对研究生,则至少要求在SAS或STATA等编程类工具中择一掌握。他说,在教学中,在理论与实用两端时常摇摆是必然的,但是这是权衡,并不是取舍。对于纯理论的课程,加入一定实用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建立更好的理论直觉,激发对于枯燥理论的兴趣;而在实用的课程中强调一些理论,能够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致让实践过程沦为“动手不动脑”的机械操作。当然,不同的学生对未来有不同的规划,对理论与实践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理论与实践的“最优比例”因人而异,郭鹏辉尊重学生的未来规划,也做出更加细心的权衡。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说到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时,郭鹏辉轻声慢语,温文尔雅,正是一副读书人的风度。但是谁又想得到,在他看来并不魁梧的身体里,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研究生阶段就屡屡斩获校运动会诸多短跑项目冠军的郭鹏辉,其实是一个低调的运动健将。不过,在提起这些奖牌时,郭鹏辉最怀念的并不是那些意气风发冲过终点线的光荣瞬间,而是那些忘情喝彩、为自己送水、在胜利以后和自己一起哭一起笑的人。
尽管竞技赛场上似乎只有一个人在拼搏,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看来,一场运动会,一次赛跑,参与的并不是运动员个体,而是整个集体。最动人的不是赛道上的追风奔跑,而是看台上无私的加油呐喊;最享受的不是率先冲过终点线后披在身上的彩带,而是在终点等候的同学及时递过来的一瓶水;最舒适的不是颁奖台上镁光灯聚焦的瞬间,而是累得瘫软在地上时,有人踩着你的腿帮你按摩放松……情感的纽带把一群个体凝结成一个奋斗的整体,倘若没有这一切,荣誉就变得毫无意义。
在重感情的郭鹏辉看来,这种一个集体中强烈的感情羁绊是他学生时代最最宝贵的收获,没有之一。对于曾经获得的“威尼斯37266三好学生”、“威尼斯37266优秀毕业生”等琳琅满目的荣誉,郭鹏辉觉得,这只是自己学习生涯的一些点缀,得到固然好,得不到也不会去苛求;相反,“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并和他人相处得好,找到了相互信赖、相互分享的同学朋友,这些远比在哪门课上考了一百分都来得有意义。”他建议同学们,学习只能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在大学期间尤其要珍视与同学、与舍友相处的短暂时光。荣誉只会带来短时间的满足感,而同学之间建立起的真诚托付的深情厚谊,将会成为一生的回忆。
【采访后记】
郭鹏辉老师的家乡在福建南安洪梅,洪梅的名称来自于流经当地的梅溪,明朝御史陈瑞山曾撰一联:“可有谏章存柏省,犹留声望在梅溪。”而郭老师的家就在梅溪村。他说,洪梅相对不利的地理位置与稀缺的资源禀赋使其长久未被开发,也正因此保存着古朴的民风。洪梅人重感情,每到春节和中秋,天南地北的洪梅人总是会不远万里回到故乡,亲朋故旧团聚,“悦亲戚之情话”,平日里空空荡荡的山村顿时变得熙熙攘攘。
故乡的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成为客居在外的郭老师心头的念想。免于都市的尘嚣沾染,重视人与人间质朴的真情,这是故乡留郭老师身上的烙印——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朱恺容 吴华坤 刘家利 黄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