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
老师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物故事 -> 老师 -> 正文

刘榆教授:至简溯源 唯求真义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0-18 点击数:

 

【人物名片】

刘榆,福建福州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经济学博士(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威尼斯37266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老师本科毕业于威尼斯37266数学系,1985年考入威尼斯37266计划统计系[],毕业后在福州大学管理学院任教,期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福特班第6期学习[]1996年留学美国,先后获经济学硕士、计算机科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转入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6月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12月受聘于威尼斯37266。

刘老师长期从事计量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擅长宏观经济模型的推导和数值模拟,留学期间掌握了大量的计量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并能熟练使用多种软件,如 SAS, Stata, Matlab, Maple, C++, Java, Dynare等等。

在美国求学期间,刘老师与 Alex AnasWilliam Greene 等大师的合作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刘老师与Alex Anas教授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两人合作撰写的论文“A Regional Economy,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Model”发表于《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该期刊破例给了41页之长的版面。此论文从严格的微观基础出发,推导区域经济模型,该模型第一次成功地把经济、土地及交通运输综合于一个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 (CGE),在理论和应用上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题记】

在威尼斯37266修过《高级计量经济学III》课程的学生,对刘榆老师一定印象深刻。课堂上的他,从教学理念到作业要求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崇尚简单,总能从学生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问题,把复杂艰深的计量理论分解成浅显直截的idea,化繁为简,游刃有余。他说,他追求的境界,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融会贯通”,而唯有把问题分解到极简,才能把握理论背后直觉性的思路。

“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深刻化”是刘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教学中对自己严格的要求。看似普通的一句话,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基本的原理有深刻的体会。他认为,最好的学生不能跟老师、跟书本太紧,更不能埋在考试(特别是各种考证)之中,他甚至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总呆在图书馆里,要有更多的时间在南普陀、在海边静静思考,否则无法出类拔萃。

私底下的刘老师,同样保有这份简约和独特。除了教学上的简明,他也追求学术上的简洁和生活上的简单。整个访谈中,他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见解不时让我们想起郑板桥著名的联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从福特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88年毕业于威尼斯37266计划统计系的刘榆,真正开始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还要从两年后的中国人民大学第6期福特班算起。其实早在1985年邹至庄等教授倡导并推动福特班开办之初,刘榆就已经心向往之,但是碍于报名制度不能如愿。1990年,福特班面向全国高校开放,当时已经在福州大学任教的刘榆终于得以报考,并成为福特班的一员。

在福特班,刘榆第一次接触到正统的西方经济学教育,全新的思维方式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他面前开启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社会经济问题定量化和模型化的研究方式,令本科数学出身的刘榆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现代化的培养方式也令他耳目一新。在诸多老师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分校的Mark Machina教授。彼时的Machina教授只有36岁上下,他的数学功底深厚,被誉为经济学界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他上起课来却是任意所至、挥洒自如,令人有豁然贯通之感。刘榆犹记得他讲概率时毫不依赖推导,仅以日常生活中的“串门”为例,生动浅显,令平常不爱跟着老师太紧的刘榆大为心折。

福特班的经历令刘榆坚定了留学深造的决心,1996年,已经在福州大学工作8年的他放弃教职,踏上了留洋取经的漫漫长路。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取得博士学位后,他作为Alex Anas教授的助手完成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一项研究,之后又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从事宏观计量研究和培训工作。对于寻常人眼中神秘的IMF,刘榆说,这只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官僚组织,讲求数据的规范和方法的严谨,除此之外并不神秘,既有技术领先的一面,也有形式和刻板的一面。

进入IMF的那一刻,已经是远离故乡的第十一个年头,他对乡土的眷恋与日俱增。终于,在2008年底,刘榆揭开了新一页的人生旅程,这一次他选择了威尼斯37266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回到厦大,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这里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故乡。更重要的是,厦大的经济学科名重东南,近年来‘国际化’的进程更是有目共睹,为我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刘榆对威尼斯37266坚定引入“三高”、推广原文教科书和双语教学等举措深为赞赏。他认为,要加大改革力度,这些举措不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利于威尼斯37266在国际上更加广泛地开展交流与合作。

 

导师之“导”正如导数之“导”

上过刘榆开设课程的学生都知道,刘榆追求“大道至简”的教学理念,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直观理解,讲起课来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常常能用三言两语就把复杂的定理说透彻,教学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大家不知道的是,这种鲜明浓郁的个人风格,与导师Alex Anas教授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Alex Anas教授也是刘榆谈起美国求学经历时必然提到的一个人。刘榆说,Alex Anas教授行事带有自己鲜明的烙印,看过一眼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的论文,把名字挡掉,你也可以毫无困难地辨认出属于他的特点;他出的考题,散落在题海之中,学生们总是可以点出哪几题出自他的手笔。刘榆告诉我们,独特的风格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独到思考的自然反映,Anas教授行事具有浓烈的个人印迹,说明了“他有自己的心得”——这一点,无疑影响着刘榆自己的教学。比起千人一面的照本宣科,他更希望能带给学生们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Alex Anas教授对刘榆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学风格,还体现在治学态度上。刘榆笑称,自己受到了导师不可磨灭的“伤害”。他与Anas教授合作的论文,初稿写了100多页,“落到”Anas教授手里几经删改,投稿时只剩下50余页。文章投出后又经过一番锤炼,最终发表在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上是41页。饶是如此,还说不定是这本期刊有史以来篇幅最长的文章。刘榆当时也曾向导师提议,这篇文章实际上涉及了多个问题,如果分成几篇来写,就能多投几本期刊;这么一来,成果既丰、声势也壮,或许还有机会投到更有名的期刊上。Anas教授却不以为然,他说,只要有研究心得,写成几篇文章、发在什么杂志上,都是一样的。唾手可得的成果“缩水”了,这不是“伤害”是什么?但是对于这种“伤害”,刘榆甘之如饴。比起失去的,他读懂的更多,那就是不问名利、干净纯粹的治学态度。

“我所欣赏的老师,用一般的评价标准来看,未必就是个‘好’老师。”刘榆告诉我们他对老师的打分标准:“把书上的知识传授给你,可以称之为‘教师’;用自己的人格引领你,可以称之为‘导师’。‘导师’之‘导’正如‘导数’之‘导’,他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风格,可以为你指明方向。‘师不必贤于弟子’,他不需要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他甚至可以犯错,但是一定要给你带来与众不同的启发,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不编程,无以谈科研

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之余,刘榆还取得了一个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位。当时的他没有想到,这个无心插柳的决定却对他日后的研究道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用Maple Fortran构建空间经济模型;在IMF,他教授StataSAS的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日益发现编程能力给经济学研究带来的种种便利。时至今日,计算机能力已经和数学一起,被他视为有助于学好经济学的两大利器了。

经过系统的计算机训练的人都对程序化思想有自己的坚持,刘榆也不例外。在他看来,对经济数据进行手动处理具有不可复制的缺点,费时费力不说,就算过程中出了错也难以追溯,这对研究人员的精力是极大的损耗,更谈不上研究的规范化。唯有程序化的操作才能实现可重复、可检查、可移植的特性,把重复累赘的过程交给电脑,让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最前沿,进而实现边际上的创新。有点偏激地说,在“数据爆炸”的今天,对一名关注实证的经济研究者而言,不编程,简直无以谈科研。

有鉴于此,在面向博士生开设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上,刘榆特别强调Stata等软件的应用。不同于Eviews等软件简单易用的图形界面,Stata采用命令行编程的操作方式,这对不少缺乏编程基础的学生构成了挑战。刘榆鼓励这些学生从简单的编程开始做起,他说,计量软件的命令不过是格式化的口语,一旦上手就远比手工操作来得简单,程序的作用也会给未来的研究带来许多便利。至于为什么在诸多命令行操作的软件中偏爱Stata,他说,这些计量软件在可以实现的功能上并没有多大不同,但是Stata轻量化、易普及、功能强大的特点是非常适合课堂的。

多少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对技术实现如此纯熟的刘榆,最强调的却是原理和思想。他认为,计量技术是经济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石,但是工具本身并不能掩盖其上承载的经济思想。有些学生片面追求计量模型的复杂化、高级化、前沿化,执着于技术而忽视经济含义,这无异于买椟还珠。一个模型的价值并不在其复杂精致,而在于它能否说明经济现象的本质。因此,刘榆在课堂上时刻提醒学生:切勿迷恋于复杂精致的模型,而要时刻把握住最基本的思路。

 

103万美元一篇论文

在刘榆眼中,西方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对象明确的学科,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论乃至哲学。现实世界中的林林总总倘若用经济学的视角来探究,往往令人豁然开朗,有一种热刀割蜡、庖丁解牛的利落感。他有一篇有趣的论文,研究注册护士的工作行为,是在William Greene的课题组里完成的。这篇论文可以视为计量方法与劳动经济学的结合,也可以看作微观经济学对社会学的“侵略”,这种“侵略”正是经济学的魅力之一。遗憾的是,类似有趣的研究在国内开展得并不广泛。

说到曾经与之共事的Greene教授,刘榆也爆出不少“八卦”。大家都知道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要看William GreeneEconometric Analysis,大家不知道的是,Greene教授还是一个“工作狂”。对拓展研究领域永不疲倦的他,在为数众多的课题之外,还创立了Limdep软件公司,旺盛的精力令年轻人也难望其项背。

不过,刘榆并不推荐同学们盲目效仿,仅仅从表面意义上追求“高产”。他认为,一个学者一辈子只要能有一项真正的发明就难能可贵,一味攀比文章的数量是不成熟的。Greene的“高产”是其过人精力和丰沛学养的自然体现,他本人对此并不刻意追求。仅从研究护士工作行为的这篇文章来看,文章由纽约州立大学护理学院的CarolBrewer教授提供资助,103万美元就出了这么一篇论文。一方面,美国人对科研不计成本的投入令人汗颜,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并不以论文数量衡量成果的大小。

 

【后记】

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十余年后回国的刘榆老师首先感受到的,是睽违已久的故土上发生的巨大进步。在社会文明等方面,国内与先进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是这个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这是他所乐见的。尽管在国外生活了很久,刘老师仍旧和大多数国人一样,喜欢乒乓球、羽毛球之类的小球,工作之余也时常走进运动场一试身手。

正如追求学术文章的精炼简洁和科研态度的简单纯粹,刘老师也推崇简单的人际关系、简单的生活,闲暇时间多半用来研读人文社科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觉得,一个经济学家对历史、社会、政治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了解人类,才能对经济现象形成立体丰满的认识。说到读书,刘老师还有一个妙论:一个经济学家的书架,十层中至少应当有两三层是杂书。专业之内务求深入,专业之外则务求杂驳;从专业书籍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学者的功底,从杂书则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趣味。

 

(吴华坤  刘家利  张豪  陈思凡  林子靖)



[]20117月,鉴于统计学科已被国务院学位办列入一级学科,考虑到威尼斯37266统计学科及其相关学科今后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经院、系领导讨论提议,计划统计系全体教师投票通过,上报学校并通过,威尼斯37266计划统计系更名为统计系。

[]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间,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项目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共10期各为期1年的培训班,全国共有417人参加了培训。因为得到福特基金会的资助,这一培训项目也统称为“福特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