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郑若娟,女,经济学博士,现任威尼斯37266经济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威尼斯37266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职务,美国本特立大学企业伦理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企业伦理学会”与“国际经济、企业、伦理学会”的成员。
郑若娟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环境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国内最早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国内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在《经济学动态》、《国外社会科学》、《经济学家》、《经济管理》、《威尼斯37266学报(哲社版)》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等多部专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同时广泛参与国际机构、大型中外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项目和实践活动。
【访谈纪实】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那么,怎样的答案才能答复生命的叩问?怎样的责任才能托付人类存在的本质?
在探讨企业追求的目标时,经济学教科书提供了两项标准答案:利润最大化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然而,郑若娟老师试图通过研究回答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共生共荣。
经济学与道德的纠缠,贯穿着整个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最初经济学源自道德哲学;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先后浓墨重彩的论述了“道德人”与“经济人”。经济学需不需要道德判断一直饱受争议。可以说,强调企业应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正是给经济学清晰地划下一条原本若隐若现的“道德坐标”。
怀着对这个新兴研究领域的好奇,怀着对“责任”学者郑若娟老师的好奇,我们开始了这场令人耳目一新的采访。
重回校园实现价值
如何结缘经济、情定厦大,郑若娟的经历有些与众不同。大学毕业后的郑若娟曾当过几年教师,之后进入企业工作。这两段工作经历,对郑若娟来说,是一个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十年的时间让她清晰而又深刻的认识到,一成不变的工作并非心之向往,自己更喜欢学校的氛围,更喜爱学术研究。因此郑若娟毅然进行了人生的再选择。这一次她遵从了内心的声音,选择了经济学,选择了学术研究。
从公司职员到大学教师,这样的选择对郑若娟来讲既不是偶然,亦不是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直至亲身验证后的理性选择。谈到对校园的热爱,郑若娟说,校园能实现思想的自由,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时间可以更为自由地为自己所把握,而尽心尽力的教学、对学生真心的付出都可以得到学生的回应与认可,因此她非常热爱这个职业。
结缘企业社会责任
郑若娟的研究方向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和环境经济学,其中她在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郑若娟能关注到这个并不“热门”的研究领域主要归因于博士研究阶段。郑若娟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在梳理经济学史上各位大家的思想和理论的时候,开始思考经济学是否需要道德判断这一命题。现今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数学化和实证化的导向,力求像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一样解释经济的现象。但是,经济学的分析基于经济学家个人的道德判断,因此总是会隐含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基于这样的认识,郑若娟开始研究经济伦理,并以经济思想史上各个经济学家思想中的经济伦理成分和观点为题目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由此开始了对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
而从对经济伦理的关注进一步延伸到企业社会责任,除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因起一次访学美国本特立大学的经历。本特立大学拥有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聚集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学科背景的访问学者,他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阐述和研究经济伦理问题。当时,郑若娟访学的合作导师便是这个中心的主任,而他成立的美国企业伦理主管协会每年都要对全球500强伦理主管进行培训,邀请全球著名企业CEO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讲座。近水楼台先得月,郑若娟多次参加了他们的培训;正是在这样多学科、大视野、与业界紧密联系的环境中,郑若娟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这也促成了她研究方向的进一步深化。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研究领域,因为这不仅涉及学术研究,还包含了一种理念的推广。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甚至错误的理解。比如在中国,人们往往将把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慈善,等同于增加成本,等同于对股东权益的损害;将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看作是为企业穿上了一件“花衣裳”,是企业的自我粉饰和公共关系维护。而看不到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看不到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日常经营之间的融合,看不到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及各种利益相关方所创造的价值。因此,作为在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郑若娟经常为国际机构、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提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咨询,承担了不同类型的研究课题,并经常出席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议,为企业和机构做演讲和培训。她希望能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尽一己之力。
关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在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也算是一种“舶来品”。进入新世纪,面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商业“丑闻”,社会和媒体才越来越关注企业的责任这个领域,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那么,企业社会责任要如何与中国经济的现实相结合呢?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又是如何?
“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丑闻是最大的动力”,谈起企业社会责任,郑若娟娓娓道来,“这句话集中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历程,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因何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最初只是为了回应社会舆论压力,但后来不履行社会责任,丑闻就会让企业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甚至无法生存。”为了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她的观点,郑若娟列举了壳牌石油储油罐事件:“壳牌石油曾经就苏格兰北海地区废弃储油罐的处理问题与社会舆论发生严重的对立,在丑闻爆发后的当年,壳牌石油在欧洲市场的销售额大幅度下降。这一类事件伴随着消费者运动的发展日益多发,迫使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的承担。”在郑若娟看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不止于此:“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的第二个阶段是风险管理,因为责任缺失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而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从而规避风险,成为了企业明智的选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第三个阶段是工具性的社会责任,即波特所提出的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竞争优势,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公司的战略,为公司创造价值。第四个阶段则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也就是综合价值创造的阶段。即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郑若娟不仅具有国际视野,也密切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现在社会上各种商业丑闻层出不穷的现状,也从侧面表明中国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和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可否认的是,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上,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在欧美国家,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是很普遍的,而目前国内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一些大企业、政府和媒体在推动,2006年国家电网做了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标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新进展。郑若娟说,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中由大到小是一个自然的规律,在中国,肯定要靠大的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来带动小企业、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但小企业的绝对数量是最多的,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关系整个社会企业责任的现状,所以我们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通过行业协会、政府、媒体等多方的作用来推动私营企业小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郑若娟还有更深入的思考:“这也要考虑到中国企业的独特性,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性,例如因为中西之间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推动力的不同,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首先考虑的利益相关方也有不同,在推广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些差异。可喜的是,一些大型民营企业也开始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改善的新成果。”
课堂互动:学生展示与教师点评一个也不能少
在国外大学访问和频繁出国交流的经历让郑若娟对中外教育制度的差异感触颇深。欧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强,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更为密切,这一点比较为大家所广泛认同。郑若娟认为,以课堂互动带动学生更多地展示自我确实是国外教学的先进经验,国内也有很多教师在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有一个不足是不注重“点评”,因而效果并非最好。郑若娟认为“点评”才是这种互动教学模式的精髓。
郑若娟对国外教育制度的独到理解,充分体现在她的课堂上。她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Presentation或者Case Study,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再通过详尽的点评加以提升。有时,她还把课堂搬到咖啡厅或者草坪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没有拘束感,用这种方式来加强师生思想的碰撞。为了让课堂和国际接轨,她的课堂也经常采用英文教学。她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方式能更好培养学生的英文和表达能力。
对自己的学生,郑若娟会要求他们从研一开始就参与项目的研究,她说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可以加强学生和导师的交流,让学生对导师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训练他们做事的严谨态度;三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她把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希望他们成为踏实、有责任感、知书达理的人。
春风化雨般的关怀,尽职尽责的教导,这也许就是郑若娟与学生亦师亦友,打成一片的秘诀。
闹中取静乐享生活
工作之余,郑若娟会在安静的早晨到校园里的露天咖啡厅喝一杯咖啡;在写作的间隙为自己泡上一盅功夫茶;每天利用些零碎的时间练瑜伽以放松身心。她喜欢大自然的宁静,偏爱在旅游淡季出门旅行,足迹遍布国内外。郑若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也影响到她身边的人,私下其学生笑言:“郑老师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喝咖啡。”郑若娟还曾把自己常用的瑜伽光盘拷贝给门下学生,“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发现体力的重要,没有体力什么也做不好,所以我要提醒学生们锻炼身体。”她对学生的关怀就是这样如母亲般无微不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诗歌中描绘的美好人生境界,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这种身处闹市而内心依然安宁的感觉。郑若娟深有感触的告诉我们:“我也有一度忙得快‘发疯’的感觉,工作太多,写不出东西,睡不好觉,但现在我慢慢学会取舍,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事务,谨慎选择研究课题,保持研究的专注,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人的精力有有限的,无法面面俱到,在某一个领域专注精深,扎扎实实就可以了。”简单的话语透露了郑若娟质朴与智慧的生活态度。
学会生活,享受品质生活,保留一方安静的天空,也许这就是郑若娟在一个学者的身份之外所拥有的魅力。
【访谈后记】
一个人的风格,总是不经意的体现在他的言行中。坐在本部露天咖啡厅的凤凰木下,雨过天晴后久违的阳光从林荫间泄下点点光影,身边是清晨草木的馨香,远处是古旧斑驳的墙体,我们仿佛也走进了郑若娟老师的生活,感受到那份宁静和优雅。
听她论述企业社会责任,分享教学理念,梳理师生关系,娓娓道来,从容不迫。我们开始感悟,有些东西于她而言是贯穿始终的,比如扎实专注的态度,比如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中对责任的那份坚持。正是这种一致性的东西,构成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
如果每个人心中对生活、对世界都有一把标尺,那么,郑若娟心中这把标尺一定名为“责任”。
(刘家利 吴华坤 张豪 林子靖 陈思凡)